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评论 > 贴近生活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天下(24节气——冬至)

2021-12-22 17:24 贴近生活 人已围观

简介——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火的引用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状况,熟食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分水岭!——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

——火的引用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状况,熟食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分水岭!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饮食健康的宝库,建议建立中国食文化学!

————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节气是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食文化学

中国烹饪是中国对人类饮食生产的巨大贡献,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在中国,“烹饪”一词出现在战国至秦汉间成书的《易传》对“鼎”卦的解释中,“以木巽火,烹饪也。”大意是在鼎下,架起木柴,通风起火;煮熟或烧烤食物至熟用。所以,烹饪的原始意义就是煮熟(烧烤)食物。烹饪一词出现在战国秦汉时期,并不意味着烹饪这一事物也出现在战国或秦汉间。因为,在古史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教民熟食的的燧人氏距战国时期至少也有数千年的时间,但实际上中国先民用火的历史更早,开始于距今五六十万年的北京猿人时代。 《易经》之后的文献中,曾用“烹调”、“料理”概括并代用词;到了近代,大家才更加广泛使用“烹饪”一词,经社会的不断使用和认同,才确认下来;并使用至今。同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现在的烹饪和烹调二词研究分野的十分明确了,烹饪覆盖烹调,烹调是烹饪的组成部分;现代的烹调一词已经引申指制作食品的技术方法,称之为“烹饪工艺”。广义的烹饪文化不仅包括食品生产的文化——烹调文化,也包括食品消费的文化——饮食文化。烹饪文化就是“人类社会食品生产与消费中所包括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烹饪来自于实践,同时,接受时间的检验。相信,中国烹饪在新的时代一定会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烹饪文化是在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火的引用”发展的“熟食阶段”的过程,“食文化”是人类文明饮食发展的升华,从“田头”(源头)到“嘴头(营养)”的科学发展过程;是一个为人类健康发展的整体食物链。既包括原材料的选育和种植与收割到运输过程和初级加工原料,同时,又包括食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和半成品及成品的整个形成过程;又包括食用前和食用过程中及食用后的具体体现。所以说,设立“中国食文化学科”是必要的,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必然需求。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指出:“烹调亦艺美术之一道也”。“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辩味不精;辩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以表明进化之深也……”

二、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民以“民以食为天”为理论依据,中国“重食”思想和“重养”传统文化理念发展至今,其“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精髓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同时,又有传统的节假日比如除夕节、春节(除夕节和农历新年正月初一);2,清明节(寒食节);3,端午节(五月初五);4,七夕节(七月初七团圆节);5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祭月节);6,重阳节(九月初九);7、冬至节(冬至大如年,民俗记忆和书刊都有记载)等; 以上节假日的食品多种多样食品丰富;1、春节:食品丰富;必吃的饺子;2清明节:祭祀春游,青团(江南食品),薄饼(团聚);鸡蛋(秦代此时禁火,提前煮鸡蛋备用);艾饭(客家清明节期间食用,一年不生病);3、端午节:包粽子(南北方有不同的品种),包饺子;4、七夕节;团聚的日子,饺子等;5、中秋节:食品丰富,月饼;包饺子; 6、重阳节:登高赏月(重阳糕吃两种糕:花糕、栗子糕);菊花酒;吃饺子;7、建议增加——冬至节和除夕节:冬至大如年,吃饺子(冻不着、不冻耳朵),元宵;除夕节,丰富的食品; 南北方具有差异性,北方过节始终没有离开“饺子”食品。还有民族特点。河南信阳以及周口、南阳等地喜欢吃水饺、扁食等。

三、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节庆;1、人物(如老子);2、年月(二月二,龙抬头)、除夕节;3、节气(秦朝已始秋分节)等;

1、人物:如老子;老子纪念日;中国传统文化——道教的鼻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论;时至今日仍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要素和精髓。

2、时令:二月二龙抬头;龙——中华民族的象征;图腾,腾飞!目前,北方有吃饺子和吃薄饼的风俗;寓意团团圆圆;

3、秋分:曾经是“祭月节”;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设立将“秋分节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目前,以文艺演出和有关赛事为主;

4.春耕节,(一亩三分地、先农坛);可追溯到西周;明清帝王达到鼎盛时期。

四、设立“北京纪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纪念日”

北京——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文明纪念日!同时,可以根据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独特性,整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节气为文明节日。“北京纪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纪念日”!发现“北京人”和火的发现及引用;熟食的开始等等。北京,人类文明之源!

北京故宫历史最悠久(世界五大宫:法国的凡尔赛1624年;白金汉宫1703年,1761改为英王三世的私人寝室;克里姆林宫1320年修建;美国白宫1797年修建); 北京的故宫历史悠久,是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的故宫可以追溯到公元1179年兴建的“金大宁宫”,甚至还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前后的辽朝萧太后在琼华岛上建造的宫殿。) 1,全部宫殿区的建设,北京故宫(紫禁城)是1420年,具有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故宫。时间早、面积大! 2,在先秦蓟城故址(广安门南)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位于辽南京和金中都城的中心位置发现先秦遗物等等! 3, “北京城的起源”即“生日”,历史学也称为未来学; 蓟城的发现,(水经注) 是有记载的; 已经具有3200年的悠久历史!(1995年北京市隆重举办“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确认公元前1045年未北京建城之始”,由于多方异议,至今没有再搞。大北京即蓟城比燕都早134年) 4,北京人的发现和“火”的引用熟食的开始等等。北京,文明之源!

北京城(建城日):1987年侯仁之先生就提出“北京城建城日”;1995年北京市举办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确认北京城于公元前1045年;实际根据考古比此时早134年;至今北京建城为3200年!考古不断推陈出新!

目前有建城日的国家,最神奇的是古代意大利(罗马古城,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目前称之为“建城日”;最隆重的是莫斯科城,始建于1147年,建城日活动规模最大;最正式之例---圣彼得堡市1703年5月27日,至今在搞庆典;隆重热烈。)

五、礼仪文化中的中华礼食;

1、祭天文化(丰富的祭天食品):祭天文化是我国古代崇拜神明的崇拜行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远古时期的黄帝“封禅(shan善音)天地,”开始;排列诸神、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周公制礼作乐,祭天典礼“礼仪大备”,形式和规格逐步规范。西周时期以“冬至日”为“大祀吉期”,在这一天举办“祭坛大典”,因此,祭坛大典又称“冬至大祀”。西汉、隋、唐 、宋、元举办:“天地和祀”。从秦、汉以后,历代封建帝王以“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为政治理念;以“敬天敬地”为己任;历朝历代建祭坛于“国之阳”,用于举办“祭天大礼”;至唐到元、明清(辉煌);祭坛:设“玉、果、蔬、笾、斗、牲等等” 备燎柴、焚香烛,礼祭皇天上帝,以“爙(rang音)灾祈福”! 明清时期,皇帝祭坛典礼有:“春正月天地和祀”、春正月祈谷大祀、孟夏常雩(余音)大祀、仲夏大雩大祀冬至祭坛大祀; 冬至大祀(冬至大如年)冬至又称长至,“一阳气自地而始”也就是说“一阳资始”;所以古人将冬至这一天举办“祭坛大典”。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据记载,1924年12月23日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只搞了一次礼仪性的祭拜;也是长达三千多年的国家祭祀制度的完结)。 可以说,“祭天食品”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也是最为壮观的“礼食”。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太平!

2、宫廷食礼(朝廷贡品,豌豆黄、御膳等);

3、民族性礼食(各民族风味名点名菜);

4、地域性礼食(区域食礼,德州扒鸡、北京烤鸭);

5、名人礼食(东坡肉);

6、食物礼食(龙井虾仁、樟茶鸭、桃花泛);

7、节气和节日礼食(非遗);

8、民间祭天食品;丰富多样!

食礼: 1)先秦“礼食”;提出:“衣食既足,礼让以兴”等理论。 2)儒家礼食(六礼);迎送之礼、交接之礼、进食之礼、卒食之礼、侍酒之礼、其他循礼。3、传统食礼:分餐与合食、礼仪与请柬、座次礼仪、进食礼仪; 4、近代食礼;丰富多彩!

六、文化遗产:1),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文化遗产,使中国人民非常自豪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弘扬的文化。

1、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2、中华民族具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究其原因就是中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传承脉络;很重要一点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就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24节气!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是春季的第一个。立春,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的谚语之说。虽然立春了,向着暖和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是比较好冷的;还有七九、八九,九九。直到春分播种季节时,才开始有真正的暖阳之意。

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漫长具体实践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早在古代公元前的汉代和春秋战国、乃至夏商周、尧舜禹对历法和节气都有一定范围的记述。《山海经》 《易经》《黄帝内经》……这些上古奇书……研究的新进展,历史遗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将给我们研究二十四节气带来新天地,我们会不断挖掘出天文节气的新成果。

我国是农业、农耕、耕种、耕织的文明古国,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历史文化。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主要特征和根脉,以“气候和物种”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和冬至活动隆重而丰富。已经超过了节气、节令,而形成一个节日,因此在漫长的人文历史中演绎出许多民俗。

酒文化:

目前,有“刘伶醉酒、泸州老窖、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江西南昌)”国家工业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名酒如杜康酒和衡水老白干酒都是具有发展历史过程的老酒和品牌酒,创立时间约在汉代。

目前,亟待研究开发的中华24节气时令食谱(主食、副食、汤食、小吃); 根据考古资料;中国社科院考古所2021年9月8日报道;9000年前中国人即饮“啤酒”(曲酒);根据在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质发表题为《中国南方九千年前台地上饮酒的早期证据》;为谷物酒,(非现代啤酒);2021年11月30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报道: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5期),正式公布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据悉,此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出土于西汉景帝阳陵。邾国故城的这一发现将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追溯到战国早期偏早阶段(公元前453至前410年),提前了300多年。西岗M1茶叶遗存的发现与证实,为研究茶的早期起源和传播等问题提供了实证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主要体现在古建筑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至今,还是我们倡导的理念;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食文化就是从田头到嘴头(牢牢把握食品安全),田园(圆)到嘴里(口即园又方);圆圆满满!宫廷食品用料的来源和传统食品加工技艺,如能进一步总结完善一下;即便于传承又便于弘扬!

宫廷(历代朝廷)祭天食品和民间祭天食品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空间!食物形态、大小的寓意等等!节假日可选用喜庆色如红色、桔红等;其它时令性食品和茶食要有季节性和独特性。如何选用“宫中之美”和民间“非遗特色”,彰显中华文化厚重之内涵!如不同季节的宫中美景和琴棋书画的不朽篇章!

相信,在“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发展的道路上,中国饮食文化在人类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蓬勃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一定会为炎黄子孙保驾护航;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冬至大如年

西周时期以“冬至日”为“大祀吉期”,在这一天举办“祭坛大典”,因此,祭坛大典又称“冬至大祀”。西汉、隋、唐 、宋、元举办:“天地和祀”。从秦、汉以后,历代封建帝王以“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为政治理念;以“敬天敬地”为己任;历朝历代建祭坛于“国之阳”,用于举办“祭天大礼”;至唐到元、明清(辉煌);祭坛:设“玉、果、蔬、笾、斗、牲等等” 备燎柴、焚香烛,礼祭皇天上帝,以“爙(rang音)灾祈福”! 明清时期,皇帝祭坛典礼有:“春正月天地和祀”、春正月祈谷大祀、孟夏常雩(余音)大祀、仲夏大雩大祀冬至祭坛大祀; 冬至大祀(冬至大如年)冬至又称长至,“一阳气自地而始”也就是说“一阳资始”;所以古人将冬至这一天举办“祭坛大典”。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据记载,1924年12月23日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只搞了一次礼仪性的祭拜;也是长达三千多年的国家祭祀制度的完结)。 可以说,“祭天食品”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也是最为壮观的“礼食”。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太平!

二十四节气与饮食文化(养生菜谱)

一年四季,四季养生;科学养生,适当进补;合理搭配,平衡膳食!顺应天时,认真吃饭;敬畏古人智慧。

谚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处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季——东风凛冽、保暖积藏;起于立冬,止于大寒。

冬至(大葱,洋葱、土豆,番茄,牡蛎,白菜、羊肉等等)

较多的食品非常适宜此季节,葱爆牛肉、烧羊肉;奶酪焗土豆泥,番茄虾仁意大利面;饺子等等早晚可以增加汤类或粥(根据自己的爱好,调剂粥的品种)。

冬至吃饺子:老北京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西北地区的民俗,过去老百姓此时有时间了,又因为季节的变化,越来越冷;所以,比喻“吃饺子,不冻耳朵”,哈哈!

饺子的品种各式各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猪肉、羊肉、牛肉,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和;也可以适当增加大葱的比例。)

作为冬季里的一个重要节气,冬至同时又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在冬至这一天,全国各地都讲究吃具有传统意义的美食,加上冬至意味着数九寒天的开始,人们在吃上更加注重营养搭配。由于中国疆域广阔,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也因着当地的气候与食材而有所不同。“冬至饺子夏至面”,这是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一句民谣,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饺子馆可谓是爆满,人们都想在冬至这一天吃上一碗饺子,毕竟生活不止有做不完的工作,还要有一些仪式感。

冬至吃饺子主要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传统!

而且由来已久,据传说和有关记载,是与医圣张仲景救济百姓有关,当时张仲景看到百姓受冻,便招呼弟子大棚做饭,把羊肉,辣椒连同驱寒的药材一起煮熟,然后剁碎包入面皮当中,形成耳朵的形状,当时称为“矫耳”,而百姓吃完以后,暖身效果非常好,于是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就流传开来。

当然,中国幅员辽阔,是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又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民族特色以及地域风俗。在南方,一般都会食用“汤圆”!

汤圆与饺子一样,汤圆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食,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食物,与饺子在北方餐桌上的地位是一样的,在很多重要的节日与节气都要吃的。汤圆是以糯米面做成皮,包入豆沙,黑芝麻,山楂、花生,红豆、五仁等等做的馅料,团成圆球状,形状饱满,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在江南的一些地区,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汤圆的品种也在不断改良,目前,汤圆不仅有传统的馅料,还有水果馅,巧克力馅等等,而且不仅有糯米面的,还有黄面的以及掺入各种杂粮面的,来满足于人们对不同口味的“口服”;冬至吃汤圆,在煮汤圆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等水大开了再下锅,否则很容易煮爆露馅,而应该在水似开非开,也就是锅底开始有密集气泡冒出时下锅,然后煮至沸腾以后,我们需要点两次水,这样可以煮出的汤圆非常完整,不粘锅不破皮;保持“汤圆”的完整性,“圆圆满满的”;食用时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可以加入白糖;当然,也有加入蜂蜜的。比喻“甜甜蜜蜜!”

“中华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逢年过节期间,总不会忘记祭祀祖先。冬至这一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着祭祖的活动,所以冬至这一天也是比较严肃的一天。当然,在冬至这一天还有不少禁忌,比如,不易搬家一说;“冬至搬家,墙倒屋塌”这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句俗语。在传统文化看来,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要选择个好日子,以求“好运连年”的,而事关居所的乔迁搬家之事,更要选择个良辰吉日,以”求得安稳”。冬至这一天,显然不是乔迁的好日子。同时,作为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表达对故去的亲人和家人的缅怀节日;人们往往要准备酒饭菜来孝敬故人。这样的节日来举行婚庆嫁娶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不仅是对先人的不敬,所以说,对于新婚的少男少女也是不吉利的。当然,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传统的了。

冬至节!

“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据介绍,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中国民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还有:“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的美好祝愿! 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